脊柱术后抗凝尚无定论
手术后没有给患者使用抗凝剂,造成患者最终死于肺栓塞,是患者家属质疑医院的主要问题之一。
郑雪倩指出,我方认为患者肺栓塞是术后并发症,医院在诊疗过程中是否存在过错,应进行医疗事故鉴定,由专家来评判。
她进一步指出,骨科的教科书和指南并没有把脊柱手术必须使用抗凝药作为常规标准。也就是说,是否使用抗凝药,目前在医学上是有争议的。因此医院没用抗凝药并不违规;反之,如果有明确规定该用而医院没有用,则也应由临床专家来评判,而非双方当事人主观臆断。
杜远立指出,尽管媒体报道的是北大医院,但这相当于一个风向标,影响的是整个医疗行业。
“外科各种手术都一定程度存在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最后发生肺栓塞死亡的风险。由肺栓塞所导致的死亡,目前位居外科手术后非预期死亡的第一位原因。”史旭波指出,各国都很重视术后预防和规避这类风险,但从国内外大量资料来看,脊柱术后抗凝不是一个常规的推荐。虽然也有专家建议使用,但目前争议很大,总体意见倾向于不进行抗凝治疗,只对个别高危患者使用。
对这一事件,本报调查结果显示,50%的被调查者认为医院“有些小毛病,但不是死亡的主要原因”;29%的人认为“没有过错,完全是媒体炒作”;仅有21%的人认为“有过错,并且和患者的死亡有直接关系”。(见图2)
实习医生临床实践不违法
患者家属强调,抢救的主治医生是没有行医资格的在校学生,属于非法行医。
李春盛认为,医学生做心肺复苏很正常,不违反诊疗常规。原则是有临床经验,有带教能力的执业医生在旁对其进行指导。在美国,普通人也可以做心肺复苏,这大大降低了一些心跳骤停患者的死亡率。在国内,由于心肺复苏普及率不高,一些发病初期的病人由于得不到及时救治而丧失复苏的机会。对于医学生来说,在校期间都接受过抢救等相关课程的专业培训,并非没有任何演练就抢救危重病人。医学是有风险的,不是必然能够达到一定的效果,如果都用必须和自然科学的方法来评价和要求医学,显然不切实际。
杜远立也认为,目前我国对于实习生的管理制度是合理的,实习医生虽然没有执业医师证,但可以在上级医师指导的情况下参加医疗活动,是正常的。
卫生部则及时发表公告指出,医学临床学习和实践活动是医学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严格意义上说,医学生和试用期医学毕业生在医疗机构的临床实践活动是医学教育中的临床实践活动,而非正式的行医。且我国刑法对于“非法行医”的具体界定,不包括医学生和试用期医学毕业生从事临床实践活动。
关怀敏还指出了一个几乎为行业共识的问题,那就是很多进修医生和研究生、博士生,他们已经获得医师资格,再次上学实际上是边工作边学习,如果将他们的行为也算作非法行医,那是不公平的。
在本报的调查中,14%的被调查者认为完全是医生的责任;20%的医生认为国家对医生的继续教育不到位,使得医生对其他科的疾病认识不足;66%的医生认为完全是媒体的恶意炒作。(见表)